亚洲一区2区三区|2020国产无码|日本视频9999|欧美三区四区四区区|超碰小说人人爽亚洲|国产精品3P电影|亚洲综合无码色区|久久tlri深 射|在线免费有码视频|久艹精品中文在线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查看: 662|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影音導航] 小知識分享:專業(yè)音響調(diào)音師,最先要知道的音響名詞概念

[復制鏈接]
跳轉(zhuǎn)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4-24 14:00: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音響第一質(zhì):音質(zhì)
音質(zhì)是指聲音的品質(zhì),許多人都會把它與「音色」混淆。什么叫作聲音的品質(zhì)?當您在說一件衣服品質(zhì)好的時候。您指的一定是其面料的講究,制衣的整體合成料講究等,而不是指它的造形好不好看、時不時髦。同樣的,當您在說一件音響器材音質(zhì)好、壞的時候,您也不是在說它的層次如何、定位如何,而是專指這器材發(fā)出的聲音是否能還原真實,還原聽耳的感覺是否舒服,有沒聲音本質(zhì)以外的雜質(zhì),耐不耐聽!就好像衣服耐不耐穿、面料穿身上舒不舒服一樣。一件音質(zhì)很好的器材,它表現(xiàn)在外的就是舒服、耐聽。您不必去探討它聽起來舒服、耐聽的原因,那是專家們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斷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強,但是不耐久聽,那可能就是音質(zhì)的問題。一件好的音響器材,其音質(zhì)就應該像一副好嗓子,讓人百聽不膩。


當然,每個人的耳道和聽到聲音都是有差別的!但有一點要知道的是:音質(zhì)好的音響聽感會非常的舒服,不會厭煩其發(fā)出的聲音時間!
音響第一色:音色
音色是指聲音的顏色。在英文里,音質(zhì)(TONE QUALITY)與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里,音質(zhì)與音色經(jīng)常被混用、誤用。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說法,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聲音就像光線一樣,是有顏色的,不過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聽到的。通常,音色愈暖聲音愈軟;音色愈冷聲音愈硬。太軟或太硬當然都不是很好。有時,音色也可以用「高貴,貴氣」、「美」等字眼來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過,就像布料一般,布質(zhì)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卻是指它的顏色,這其間還是有明顯的界線。在音響器材評論里,音色就如同顏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顏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黃、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您可說它是帶點憂懋的藍。總之,音響器材就如樂器一般,幾乎脫離不了愈貴音色愈美的事實。一把二百萬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著金黃色的光澤;而一把五千臺幣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畫。雖然每個人觀點各異,但是審美的客觀性還是比較一致,「美」仍然有著一個大家承認的「共識」,您不會說“鳳姐”是「美女的化身」;同樣的您不會說一件斷了弦的小提琴器材音色是美。這就是我們對音色之美的共識。


音響量感與控制力:高、中、低各頻段量感的分布與控制力
這個項目很容易了解,但也很容易產(chǎn)生文字傳達上的誤解。怎么說呢?大家都會說:這對喇叭的高音太強、低音太少。這就是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分布。問題出于如果把從20Hz到20KHz的頻寬只以三段來分的話,那必然會產(chǎn)生「不夠精確」的混淆。到底您的低音是指那里呢?多低呢?為了讓形容的文字更精確,有必要把20Hz-20kHz的頻寬加以細分。照美國TAS與Stereophile的分法很簡單,他們把高、中、低每段再細分三小段,也就是變成「較低的中頻、中頻、較高的中頻」分法。這種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當規(guī)律化。不過用在中國人身上就產(chǎn)生了一些翻譯上的小問題,如「較低的中頻」我們稱作「中低頻」還是「低中頻」?那么較高的低頻呢?「高低頻」嗎?對于中國人而言,老外這種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參考樂器的頻寬,以及管弦樂團對聲音的稱呼,將20Hz-20KHz的頻率分為極低頻、低頻、中低頻、中頻、中高頻、高頻、極高頻等七段。這七段的名詞符合一般中國人的習慣稱呼,而且易記,不會混淆。


從20Hz-40Hz這個八度我稱為極低頻。這個頻段內(nèi)的樂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號、管風琴、鋼琴等樂器能夠達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這段極低頻并不是樂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們也很少將音符寫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樂以電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則極低頻對于音響迷而言實在用處不大。有些人誤認一件事情,說雖然樂器的基音沒有那么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樂器的基音就是該音最低的音,音只會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會有往下的音。這就像您將一根弦繃緊,弦的全長振動頻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長的振動就是泛音?;襞c泛音的相加就是樂器的音色。換句話說,小提琴與長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
低頻
從40Hz-80Hz這段頻率稱為低頻。這個頻段有什么樂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縮號、低音單簧管、土巴號、法國號等。這個頻段就是構(gòu)成渾厚低頻基礎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會將這個頻段誤以為是極低頻,因為它聽起來實在已經(jīng)很低了。如果這個頻段的量感太少,豐潤澎湃的感覺一定沒有;而且會導致中高頻、高頻的突出,使得聲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聽。
中低頻
從80Hz-160Hz之間,我稱為中低頻。這個頻段是臺灣音響迷最頭痛的一段,因為它是造成耳朵轟轟然的元兇。為什么這個頻段特別容易有峰值呢?這與小房間的長、寬、高尺寸有關(guān)。大部份的人為了去除這段惱人的峰值,費盡心力吸收這個頻段,使耳朵不致于轟轟然。可惜,當您耳朵聽起來不致轟轟然時,下邊的低頻與上邊的中頻恐怕都已隨著中低頻的吸收而呈凹陷狀態(tài),而使得聲音變瘦,缺乏豐潤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認為這種情形是對的。這就是許多人家里聲音不夠豐潤的原因之一。這個頻段中的樂器包括了剛才低頻段中所提及的樂器。對了,定音鼓與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中頻
從160Hz-1280Hz橫跨三個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間的頻率我稱為中頻。這個頻段幾乎把所有樂器、人聲都包含進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頻段。讀者們對樂器音域的最大誤解也發(fā)生在此處。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這個頻段,但一般人卻誤以為它很高;不要以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頻的上限而已。
從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了解這段中頻在音響上是多么重要了。只要這段頻率凹陷,聲音的表現(xiàn)馬上變瘦了。有時,這種瘦很容易被解釋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響迷都處于中頻凹陷的情況而不自知。這個頻段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



音響的橋墩:解析力
這個名詞最容最懂,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鏡頭解析力好壞的差距;看電視的人也知道自己的電視能把汗毛都一根根突出在眼前,這就是解析力。好的音響器材,即使再細微、再復雜的東西都能清楚的表達出來,這就是解析力。
其實,細節(jié)多與暗部層次清楚也是解析力產(chǎn)生的結(jié)果,這就好像空間感也可合并入音場來講一樣。但是解析力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細節(jié)再生與層次感。例如由前往后一排排的層次感就不是全由解析力造成的;再者,如果真的將層次感并入解析力,那就無法對單項的名詞做明確的解釋。因此,我在此都盡可能分開來說,讀者們只要知道音響很多詞匯之間彼此都有難以分割的關(guān)系就可以了。
一般而言,如果細微的變化(低電平時)都能表現(xiàn)得很清楚,那么這件器材的解析力當然很好。既然有低電平時的解析力,那么有沒有高電平時的解析力呢?當然有!在極端爆棚時能將所有東西解析得很清楚,那就是高電平的解析力。


音響:速度感與瞬態(tài)反應
其實,速度感就是瞬態(tài)反應的結(jié)果,也是器材上升時間與回轉(zhuǎn)率的具體表現(xiàn)。老外通常會將這項說成是瞬態(tài)反應而不說速度感。不過,大部分習慣的用語是速度感。對于部分人而言,速度感要比瞬態(tài)反應更容易了解?;旧希@二個名詞都是指器材各項反應的快慢。


音響感覺強度:強弱對比與動態(tài)對比
強弱對比也可以說是老外所說的動態(tài)對比,也就是大聲與小聲之間的對比。一般而言,強弱對比也可以分為「對比強大」的強弱對比與「對比極小」的強弱對比。我們常說古典音樂的動態(tài)很大就是指它最大聲與最小聲的對比很大;而搖滾樂雖然大聲,但是它大小聲的起伏并不大,所以我們說它雖然大聲,但是動態(tài)對比并不大。
什么是對比極小的動態(tài)對比呢?也就是強弱很接近的細微對比。這種細微的強弱對比就像水波蕩漾般,遠遠看好像不動,近看才知道它是一直細微的在波動。強弱對比用最淺顯的說法應該是這樣的:極大的強弱對比是拍打巖岸的海浪;極小的強弱對比就是清風吹拂下的湖水波動。


音響比例: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
到底樂器的線條、形體要多大才算對?到底人聲要一縷如鏈?還是要豐潤有肉?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音響迷。理想主義者認為應該按實際樂團大小比例縮小放入家中聆聽室。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了。當鋼琴與小提琴在演奏奏鳴曲時,鋼琴的形體不知道要超過小提琴多少倍(音量亦然)。如果在錄音時不增加小提琴的音量,小提琴往往被鋼琴掩沒(現(xiàn)場音樂會往往就是如此)。所以在錄音時,錄音師都會刻意平衡一下小提琴的音量。再來說到整個管弦樂團與小提琴做協(xié)奏演出時,如果完全按比例縮小,那么小提琴的音應該要細小得不能再細小,而不是我們在CD上所聽到的那么清楚、強勁。所以,正確的「樂器與人聲大小比例」不是一味的照章縮小,而是按照合理的音樂要作大小比例。樂器如此,人聲亦然。
其實,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最值得注意的不是比例縮小與否的問題,而是因為頻率響應曲線扭曲所造成的誤解。例如您的房間在100Hz左右有嚴重峰值的話,定音鼓敲起來一定會特別的大、特別有勁;大提琴、低音提琴亦然。這才是真正錯誤的比例。所以,在評寫「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時,應該特別注意頻率響應曲線扭曲所造成的影響。
音響感覺:樂器與人聲的質(zhì)感、空氣感
「質(zhì)感」這個名詞相當抽象,我們常說這家俱的木頭質(zhì)感很好、這套真皮沙發(fā)的質(zhì)感很好;或這個大理石的質(zhì)感很好。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了解,所謂「質(zhì)感」京是指該物體「材質(zhì)的本性」。不過,我們在此說的并不是音質(zhì)的那個質(zhì)感,而是樂器演奏、打擊接觸那一剎那動作所發(fā)生的質(zhì)感。因此,當我們在說:「小提琴的擦弦質(zhì)感很好」,就意謂著「它錄得很像小提琴」。當我們說:「鈸的敲擊質(zhì)感很好」,也就是說「它敲起來像真的」。反過來說,當我們認為「小提琴擦弦質(zhì)感不夠」時說的就是「它不像真的」。由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所謂質(zhì)感也就是指「傳真度」。雷射唱盤剛推出時,大家都覺得小提琴的聲音不像,就是指它的擦弦質(zhì)感不像。
而「形體感」則更容易了解,當我們聽單簧管吹奏時,我們說它的形體感真好,那也是「傳真度」的一種。總之,質(zhì)感與形體感皆是「傳真與否」的代名詞。至于「空氣感」又是什么呢?當我們在形容拉奏、敲擊鍵盤樂器時,我們用的是「某某樂器的質(zhì)感很好」??墒?,當我們在形容管樂器時,我們通常不用「質(zhì)感」二字,而用「空氣感」,也就是說吹氣的感覺。說得更清楚些,「空氣感」是指聲波振動的感覺,而質(zhì)感大部分是「接觸」后剎那的感覺。當然,弦樂群除了拉奏時的擦弦質(zhì)感外,它同時還有弦樂空氣中產(chǎn)生的「空氣感」。






北京途寧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 2011-2021 京ICP備12025735號-24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0663號

GMT+8, 2025-5-3 05:17 , Processed in 0.032958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