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2区三区|2020国产无码|日本视频9999|欧美三区四区四区区|超碰小说人人爽亚洲|国产精品3P电影|亚洲综合无码色区|久久tlri深 射|在线免费有码视频|久艹精品中文在线

立即注冊 登錄
玩改車 返回首頁

FB汽車俱樂部的個人空間 http://www.beclighting.com.cn/?14487 [收藏] [復制] [分享] [RSS]

日志

改裝車的知識淺談

已有 1174 次閱讀2013-10-19 12:46 | 改裝車, 基礎知識, 美國, 產品, 開發(fā)

1、N20
  基礎知識:NOS全稱NITROUSOXIDESYSTEM,即氮氣加速系統。是由美國HOLLEY公司開發(fā)生產的產品。在目前的世界直線加速賽(DRAGRACING)中,為了在瞬間提高大比率馬力,利用的液態(tài)氮氧化物系統正是NOS。
  其實,早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德國空軍已開始使用NOS,戰(zhàn)爭結束后才逐漸被用于直線加速賽。NOS的工作原理是把一氧化二氮(N2O),即俗稱的笑氣(LAUGHGAS)高壓形成液態(tài)后裝入鋼瓶中,然后在引擎內與空氣一道充當助燃劑與燃料混合燃燒(其可放出氧氣和氮氣,其中氧氣就是關鍵的助燃氣體,而氮氣又可協助降溫),以此增加燃料燃燒的完整度,提升馬力。
  由于NOS提供了額外的助燃能力(氧氣量大)所以安裝NOS后還要對應增加燃油噴量與之配合,"要想馬兒跑,就要馬兒多吃草。"燃料就是引擎的草,引擎的動力也因此得到進一步的提升。NOS與渦輪增壓、機械增壓一樣,都是為了增加引擎混合氣中的氧氣含量而提升燃燒效率增加馬力,不同的是NOS是直接利用氧化物,而后兩者則是通過外力增加空氣密度來達到目的。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不直接使用氧氣而用一氧化二氮呢?那是因為用氧氣難以控制引擎的穩(wěn)定性(高溫和爆炸力),所以極少直接使用氧氣。改裝店建議NOS系統每次使用時間不可超過1分鐘,但其實按照系統開關要盡油門才開啟來看,一般也就幾秒的使用時間就可令轉速超6000而令電腦自動斷油。


2、排氣系統
  發(fā)動機排量。發(fā)動機排量是發(fā)動機各汽缸工作容積的總和,一般用升(L)表示。而汽缸工作容積則是指活塞從上止點到下止點所掃過的氣體容積,又稱為單缸排量,它取決于缸徑和活塞行程。發(fā)動機排量是非常重要的發(fā)動機參數,它比缸徑和缸數更能代表發(fā)動機的大小,發(fā)動機的許多指標都同排氣量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排量越大,發(fā)動機輸出功率越大。
  了解了排量,我們再來看發(fā)動機的其他常見參數。很多初級車友都反映經常在汽車資料的發(fā)動機一欄中見到“L4”、“V6”、“V8”、“W12”等字樣,想弄明白究竟是什么意思。這些都表示發(fā)動機汽缸的排列形式和缸數。汽車發(fā)動機常用缸數有3缸、4缸、6缸、8缸、10缸、12缸等。一般說來,排量1升以下的發(fā)動機常用3缸,例如0.8升的奧拓和福萊爾轎車。排量1升至2.5升一般為4缸發(fā)動機,常見的經濟型轎車以及中檔轎車發(fā)動機基本都是4缸。3升左右的發(fā)動機一般為6缸,比如排量3.0升的君威和新雅閣轎車。排量4升左右的發(fā)動機一般為8缸,比如排量4.7升的北京吉普的JEEP4700。排量5.5升以上的發(fā)動機一般用12缸發(fā)動機,例如排量6升的寶馬760Li就采用V12發(fā)動機。在同等缸徑下,通常缸數越多排量越大,功率也就越高;而在發(fā)動機排量相同的情況下,缸數越多,缸徑越小,發(fā)動機轉速就可以提高,從而獲得較大的提升功率。


3、發(fā)動機強化
  對于一個入門新車主來說,真的需要有人幫忙解釋清楚,到底引擎馬力與扭力哪一個比較重要?事實上,恐怕連許多開車經年的老手都不見得能把馬力、扭力解釋得清楚呢!
  扭力也好、馬力也好,其實都是引擎因燃燒汽(柴)油與空氣的混合物、將化學能轉變?yōu)闊崮?、再轉變?yōu)閯幽芩l(fā)出的力道。既然指的是同一具引擎,那怎么可能發(fā)出二種力道呢?對的,一具引擎只會發(fā)出一種力道,扭力也好、馬力也罷,都只是我們解釋的角度。也就是對引擎發(fā)出之力道運用方式的不同所產生的不同解釋,如此而已。
  為什么對同一股力道,會要有二種不同的解釋呢?答案是當運用的場合不同時,力道的表現方式和大小就會有所不同,而這,就是扭力與馬力的差別?;孟胍幌拢绻驹谀媲暗?,是體重超過300磅的美國職籃NBA高手〝俠客歐尼爾〞,他就像是一座小山般地杵在您面前,而您所負責的工作是要推動他、讓他開步走!這時候,您所需要的是什么?對了,就是扭力,要讓〝俠客〞開步走,您一來必須克服他那300多磅體重所產生的“最大靜摩擦”,才能讓他動起來;二來您在推他時,本身也毫無因運動慣性所產生的動能,因此所能仰仗的力量,就等于是引擎從怠速運轉、開始加速的“低速扭力”。
  接著,您再繼續(xù)幻想,如果〝俠客〞已經跑動起來,而且是接近禁區(qū)、已經到了可以跨步上籃的這個階段,這時候,如果您跟得上他的腳步,是不是只需要在他背后輕輕一推、〝俠客〞就可以用更快的速度飛身上籃了呢?這時候,您施予〝俠客〞身上的力道是什么?“高速扭力”,恭喜您,答對了!而您再想一想,拼盡了吃奶的力道,好不容易才把〝俠客〞推動一小步的力道,和輕輕推一把、就可以讓300多磅的巨人飛身上籃的力道,難道不是同一個您所發(fā)出來的嗎?
  為何會有如此的差異呢?關鍵就在“慣性”二個字上,當一樣物體要從靜止被推動的時候,依據“靜者恒靜、動者恒動”的牛頓運動定律,絕對要極大的能量,因此,唯有低速扭力強大的引擎才能產生輕快的起步加速,這,也就是為什么賽車、超級跑車,統統都得采用“輕量化車身搭配大排氣量引擎”這種組合的道理。扭力的功能就是展現在起步加速的時候。
  從廠方公布的馬力/扭力曲線圖就能窺出這具引擎是屬于“低轉速大扭力”或是“高轉速大馬力”輸出型;扭力曲線越平緩,代表轉速域的扭力輸出越平均,起步加速或再加速自然較快。
  相對的,當車子動起來之后,慣性會讓它一直往施力方向持續(xù)前進,這時候,如果要讓車子的運動速度再加快,所需要的,就是馬力。簡單一點來說,扭力是引擎真正可以發(fā)出的力道,而馬力則是扭力乘上引擎轉速的乘積﹙編按:再乘以一個常數﹚,引擎轉速愈高、則馬力愈大;因此馬力曲線像是一座陡峭的山壁上坡的這一邊、數值是一路向上爬的。而扭力曲線卻非如此,除非有渦輪增壓器、或是機械增壓器的〝加持〞,否則,任何一具自然進氣的扭力曲線都像是一座小山,爬過了峰頂之后,扭力就得開始下滑,然而,當扭力開始下滑時,回轉數還繼續(xù)增加,因此馬力曲線并不隨著扭力曲線一同下滑,相反的,因為乘數﹙扭力﹚雖然開始變小,可是被乘數﹙引擎轉速﹚卻增長得更快,所以乘積﹙馬力﹚還繼續(xù)上升,一直到乘數實在愈來愈孝小到被乘數的增加也不夠將乘積變大的時候,馬力曲線才開始下滑,而此時,通常都是在引擎轉速接近紅線區(qū)的附近了。
  So,扭力對于一部車子的意義,在于它的起步加速,扭力愈大、出現的轉速愈低,這部車子的起步加速就會愈快。至于馬力呢?它的意義在于創(chuàng)造車子的極速表現,馬力愈大、出現的轉速愈高,它的尾速就會比較強、就有可能跑出更高的極速。了解馬力/扭力的區(qū)別之后,您就會明白為什么美國車極速都不高,因為那是一個高速公路只能開65英里時速﹙大約105km/h﹚、而且一般人都相當守法的國度,因此車子極速能跑多高?對消費者來講,除了吹牛打屁時的炫耀之外,沒什么實際的意義,故而美國車注重起步加速的低速扭力,加上美國汽油便宜,因此美國車喜歡把引擎排氣量做大,以求得貨真價實的低速扭力。與之相對的,是德國車。在歐洲,汽油是相當貴的,因此歐洲車廠擅長以小排氣量引擎壓榨出大力道,希望在節(jié)約燃油之余、也還能獲得不錯的動力輸出,這就是為什么歐洲車比較多見渦輪增壓引擎、機械增壓引擎的道理;而在德國,因為他們有Autobahn--無限速高速公路,車子有機會飆高速,因此一部車的極速表現如何就相對重要!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德國車子多半是高轉速馬力引擎的道理。


4、渦輪增壓
  可以調整馬力和扭力——依跑道(速度.坡度.彎道)。競賽類型(巡回.甩尾.Xstreet)視情況調整馬力&扭力要集中在哪里or其他設定.但這樣的調整方式,是以測試結果來調整實際跑時,這種極端的設定不曉得是否最好~"~
  扭力&馬力測試——扭力:與加速度成正比,就此來說,轉速6800~7750是扭力最大的時候,這時起跑也較快;馬力:除了影響極速之外,也和爬坡力有關,爬坡盡量在馬力輸出巔峰時
  渦輪增壓器最早是用于跑車或方程式賽車上的,以使發(fā)動機迸發(fā)出更大的功率。
  發(fā)動機是靠燃料在汽缸內燃燒作功來產生功率的,輸入的燃料量受到吸入汽缸內空氣量的限制,所產生的功率也會受到限制,如果發(fā)動機的運行性能已處于最佳狀態(tài),再增加輸出功率只能通過壓縮更多的空氣進入汽缸來增加燃料量,提高燃燒作功能力。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渦輪增壓器是惟一能使發(fā)動機在工作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輸出功率的機械裝置。
  渦輪增壓器實際上是一種空氣壓縮機,通過壓縮空氣來增加進氣量。它是利用發(fā)動機排出的廢氣慣性沖力來推動渦輪室內的渦輪,渦輪又帶動同軸的葉輪,葉輪壓送由空氣濾清器管道送來的空氣,使之增壓進入汽缸。當發(fā)動機轉速增快,廢氣排出速度與渦輪轉速也同步增快,葉輪就壓縮更多的空氣進入汽缸,空氣的壓力和密度增大可以燃燒更多的燃料,相應增加燃料量和調整一下發(fā)動機的轉速,就可以增加發(fā)動機的輸出功率了。
  但是渦輪增壓器雖然有協助發(fā)動機增力的作用,但也有它的缺點,其中最明顯的是,“滯后響應”,即由于葉輪的慣性作用對油門驟時變化反應遲緩,即使經過改良后的反應時間也要1.7秒,使發(fā)動機延遲增加或減少輸出功率。這對于要突然加速或超車的汽車而言,瞬間會有點提不上勁的感覺。但是隨著技術的改進,這一缺點正在被逐步克服。
  在最近30年時間里,渦輪增壓器已經普及到許多類型的汽車上,它彌補了一些自然吸氣式發(fā)動機的先天不足,使發(fā)動機在不改變汽缸工作容積的情況下可以提高輸出功率10%以上,因此許多汽車制造公司都采用這種增壓技術來改進發(fā)動機的輸出功率,藉以實現轎車的高性能化。


5、換檔系統 GearSetup:齒輪比設置
  各檔的齒輪都可以在默認設置的基礎上,換上大小在100%之內的齒輪[-0.5-05就是-50%-50%的小數]依據此原則,先調頭檔,讓賽車在賽道的最小彎角在1檔以最大的轉速過,然后調整6檔,使其讓賽車在這個賽道最長的直道的末端剛好達到其最大轉速,然后均勻分布之間的比例。(Reverse是倒檔時所用的齒輪比.Final是主齒輪比


6、車身增強和減重 Downforce[F/R]:下座力
  通過調節(jié)前后擾流板的角度,調整前后的下壓力垂直載荷(車身受到所有垂直壓力的總和;包括車身重量,流動空氣壓力以及加速或制動時的慣性力。垂直載荷對賽車行駛有很大影響:它通過懸架直接對輪胎施力。因此車速越高,賽車將越貼緊地面。這是一條基本原理)一般說來,賽車的后部下壓力應大于前部,因為后輪比前輪更容易抱死。增大擾流板角度會增加空氣對賽車的阻力,因此下壓力越大,阻力越大,最高速度也就越慢,過彎也就更容易。如果感覺直道上的速度不夠,則降低下壓力;如果感覺操控困難,則應增大下壓力,主要是前部,但要防止后輪提前抱死。


7、懸掛系統
  簡單來說,懸掛系統就是指由車身與輪胎間的彈簧和避震器組成整個支持系統。懸掛系統應有的功能是支持車身,改善乘坐的感覺,不同的懸掛設置會使駕駛者有不同的駕駛感受。外表看似簡單的懸掛系統綜合多種作用力,決定著轎車的穩(wěn)定性、舒適性和安全性,是現代轎車十分關鍵的部件之一。
  一般來說,汽車的懸掛系統分為非獨立懸掛和獨立懸掛兩種,非獨立懸掛的車輪裝在一根整體車軸的兩端,當一邊車輪跳動時,另一側車輪也相應跳動,使整個車身振動或傾斜;獨立懸掛的車軸分成兩段,每只車輪由螺旋彈簧獨立安裝在車架下面,當一邊車輪發(fā)生跳動時,另一邊車輪不受影響,兩邊的車輪可以獨立運動,提高了汽車的平穩(wěn)性和舒適性。
  由于現代人對車子乘坐舒適性及操縱安定性的要求愈來愈高,所以非獨立懸掛系統已漸漸被淘汰。而獨立懸掛系統因其車輪觸地性良好、乘坐舒適性及操縱安定性大幅提升、左右兩輪可自由運動,輪胎與地面的自由度大,車輛操控性較好等優(yōu)點目前被汽車廠家普遍采用。常見的獨立懸掛系統有多連桿式懸掛系統、麥佛遜式懸掛系統、拖曳臂式懸掛系統等等。
影響:過彎能力。
springs(彈簧):軟彈簧適合平坦彎道,反之彎道有高低落差就調硬一點
shocks(避震器):吸收過彎高低落差之震動,會影響過彎轉向不足or過度以上兩項對過彎時"狀態(tài)"影響較大,調整穩(wěn)定度.靈活度可從這兩項下手不同組合效果差異大,這要靠自己慢慢嘗試,才能找到適合的過彎方式
swaybar(防傾桿):若要穩(wěn)就調硬,加強轉彎就調軟但若硬過頭,過彎能力下降;軟過頭則會打滑
FrontLowering和RearLowering:
  前車高跟后車高,基本上在游戲中當然是越低越好了,如果是FF車的話試著將后車高調的比前面低一點,也許可以改善FF車剎車時的推頭現象 FrontRearSprings+FrontRearShocks
  Springs就是彈簧,Shocks就是減震筒,覺得兩個字好像一樣的,請查字典喔   彈簧最主要的功用是用來支撐車重,以及消除行經不平路面的震動
  減震筒則是用來抑制彈簧吸震后的反彈震波,和吸收路面沖擊的能量
  所以兩者不要調的太硬或太軟,至于要怎么調整,這個就看個人習慣了調硬的話,引擎的力量比較能傳達到輪胎上,剎車也會比較靈敏。
  但是代價是會降低一些過彎的靈活性,所以要自己根據車輛的特性和個人的習慣來調整
FrontRearSwayBar:
  就是防傾桿啦,應該又叫做Anti-Rollbar,這是用來減少過量的車身滾動,由于離心力的關系,在過彎的時候,可以穩(wěn)定一點 但是記得不能調的太硬,太硬的話,車會變的笨笨的,因為可能會降低懸吊部分的效率
  以FR的車來說,最容易發(fā)生轉向過度的情形,這時可以將前輪的防傾桿調硬,因為這樣會減少前車身的Rolling(滾動?)所以可以減少轉向程度 SteeringRatio
  這跟車輛一點關系也沒有,只是根據使用的控制裝置對應到實際的車輛轉向控制的東西,KB之類的可以調的高一點,類比裝置像方向盤之類的可以調的少一點

8、輪胎 甩尾的話前高后低 TyrePressure[F/R]:輪胎壓力
  輪胎必須注入適當分量的空氣才能充分發(fā)揮其性能——吸收震蕩。輪胎的充氣量其實就是胎壓,輪胎是根據輪胎的尺寸、扁平率和汽車的重量界定。(一般轎車的充氣量其實不大,以1000kg汽車配105/50/15的輪胎為例,大約需30磅胎氣)輪胎的扁平率俞低或車身俞重,所需也就俞多。當胎壓越大,輪胎內的充氣越多。在平坦的路上的速度也就越快。但同時在轉彎時輪胎也就越容易打滑。而且胎壓過大,當汽車跳起落地時對懸掛系統的傷害也越大。所以在玩復雜賽道時要調低胎壓。而低的胎壓能有效的增加賽車的抓地力,但必須犧牲一些速度。


9、剎車 BrakeBalance[F/R]:剎車平衡[前后制動比]
  制動力如果偏向前輪,則前輪先抱死失靈(彎道時失靈的賽車前輪過早打滑,它們對方向盤的反應將不再靈敏;車手不論怎樣旋轉方向盤,賽車都將偏向賽道外因直至滑出賽道。為重新控制失靈的賽車,應當立即松開油門甚至輕踩剎車以增加前輪上的垂直壓力。與失速的賽車相反,失靈的賽車將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也就是通過將剎車時的車身重量前移來獲得高幅度的轉彎性能,反之則后輪先抱死失速,獲得低幅度的轉彎性能。正常來說,應使之保持在一個平衡的位置,達到前后輪的同時抱死。在調節(jié)了下壓力之后,最好立即調節(jié)制動比,因為正確的制動力平衡會隨著垂直載荷的改變而變化。 ABS-剎車防抱死系統:[開/關]
  ABS的基本原理是,根據行駛中的輪胎與路面間的摩擦對各車輪給予不同的最佳的制動力,通常采用控制車輪的制動液壓的方法。其基本功能是可感知制動輪每一瞬間的運動狀態(tài),并根據其運動狀態(tài)相應地調節(jié)制動力的大小,避免出現車輪的抱死現象,可使汽車在制動時維持方向穩(wěn)定性和縮短制動距離,有效的提高行車的安全性。裝有ABS的車輛在積雪或冰凍的路面上、下雨天的打滑路面,以及在多彎道的各種狀況中,可以放心的操縱方向盤,進行制動。在未裝ABS的車輛上,很難做到這一點。


10、方向系統 Steering-ToeIn:方向-前束[車輪偏向]
  車輪偏向角是車輪與車身縱軸的夾角。(車輪朝尾部形V字則稱為內偏,反之稱為外偏。無論內偏或外偏都會改變每種輪胎的反應時間,這是由于彎道時車輪偏轉方向會影響輪胎滑動的偏向。前輪外偏越大,賽車反應越遲鈍:后輪內偏越大,賽車越穩(wěn)定)增加車輪的前束可以增加車輛在轉彎是方向盤的靈活性,但是有可能會引起車身候補瞬間脫位。若賽車進入彎道太慢‘應減小前輪外偏角及后輪內偏角。若賽車不容易準確地進入彎道,則應加大前輪外偏角,并減小后輪內偏角。


A、扭矩、馬力
  先從最基本的觀念開始。一般我們所習稱的扭力并非力的單位,而是指做功的能力,從字面上籠統地來看,Kgm正是指將1公斤重的物體舉高1公尺的能力,由于這是力矩的一種,所以稱其為扭力其實是有些不妥的。而馬力(HousePower)更不是力的單位,而是功率的單位,那是指單位時間內做功的大小,而不是如同字面上的意義是一個力的單位。
  不知道各位讀者有沒有聽過這句話:就是兩部車在性能上的高低可以直接從原廠數據看出個所以然,關鍵判斷方法就在于“加速拼扭力、極速看馬力”。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各個試車報告的測試不是多余的嗎?
  前文我們提到,扭矩(力)是做功的能力,而馬力是單位時間內所能做的功的大校我們現在以這句話為基礎來作一個討論,假設在任何條件相同的理想狀況下,如果A車的扭矩比B車的扭矩大,那很明顯的就是A車的加速會比B車快。同理假設兩臺車在全力奔馳的時候所需要保持的驅動力F都是一樣的,然后A車的功率也遠比B車來的大,我們最后得到的結果一定是在相同時間內A車所跑的距離一定會比B車來的遠,也就是說A車的最高速一定比B車來的高。這樣說來,馬力高低已經決定了A、B兩車極速高低。事實上不然,因為前述的實驗里,除了A、B兩車的引擎輸出不同之外,其他的變因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在真實世界里面,這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變速系統變速比的影響、動力損耗、車重、風阻,其中變速系統的影響什至于不會低于引擎輸出的差異,齒輪比的高低設定、擋位與擋位之間的銜接落差,絕對可以決定一部車子的速度表現,沒有兩部車會完全一樣,所以,存在于兩部車性能上的差異絕對不是只看表面數據就可以判定的。


B、最大扭力、最大馬力和轉速
  很深奧的問題。首先扭力才是真正推動汽車行進、爬坡和抵抗風阻的力,而馬力是將引擎的轉速乘以該轉速下,引擎所發(fā)出的扭力來得到的。所以,最大馬力和最大扭力一般是不會出現在同一個轉速上的。另外,引深一下,通過上面的解釋,你就應該理解所謂汽車的馬力大,其實就是汽車在高速的情況下,它的加速、爬坡和抗阻的能力仍然強,但看扭力,只能了解汽車到底有多大的力氣,并不能了解實際它和速度的關系。其實馬力、扭力和速度的關系同時和排擋和引擎的設定有關,這種關系極其復雜
  馬力依靠扭距來測量!估計!的數值.扭距是在儀器上可以測量的.bhp=torquexrpm/5252所以在Dynograph上面..如果用的同樣的扭距和馬力克度.兩條線會在5252rpm相交.所以高轉速的馬力相對來說比較難得..但不適合普通的駕駛.比如F1這里多提一條關于WRC車的.馬力和拗距.WRC的限制是300bhp因為80年代末的時候.GroupB(不限制組)都有5-600bhp結果撞死了看比賽的人.;但是扭距沒有限制.很多WRC都是300/299hp然后60KG的扭距..他們的動力帶非常平均,中轉速特別猛。雖然馬力不夠,但是提速非常勇猛,提速主要看扭距,而不是馬力。
  性能好壞直接關乎到大扭距出現的轉速,出現的轉速越低,持續(xù)輸出的轉速曲線越平穩(wěn),就是在很寬的轉速范圍內平穩(wěn)輸出強大的扭距才能保證汽車有很好的加速,再加速或者爬坡等需要強大動力銜接的工作,而最大功率通常出現在比較高的轉速,而且范圍很窄,因為功率的輸出需要的就是讓汽車達到每個擋位的最高車速,所以通常不會在一個轉速了


C、drift應該是比咬地過彎慢
  這是一個大家討論了很久的問題,我也考慮了很久。憑心而論,我很喜歡drift,但是實在想不出drift如何可以比咬地快,而卻有一個非常簡單而根本的原因可以讓咬地比drift快。
  學過基本物理或者動力學的都知道圓周運動中的基本公式:F=m*v^2/r。假設用同一部車攻同一個彎,用相同的線走,則可以知道質量m和半徑r都是固定的,則這個時候影響線速度v的唯一因素就是向心力F了,可以把公式調整為:v=Sqrt(Fr/m)(Sqrt是開方)。顯然當向心力F減小時,過彎的速度也必須降低,否則就會沖出彎角。順便提一下,由公式也能知道如果半徑大,則速度可以提高,這就是為什么賽車線都是盡量用足彎道的外-內-外,以創(chuàng)造盡可能大的半徑;而質量降低,如果向心力不變的話也能提高過彎速度,只是對于大部分氣動下壓力不顯著的車來說F和m基本上比較線性,除了質量大會加劇剎車和輪胎的負擔外影響不大,而在F1之類的車上質量差別就很明顯了。
  回到正題,向心力F是由輪胎的側向摩擦力提供的。我們都知道當輪胎與地面間保持滾動時摩擦力會比滑動的時候大,可以看作胎面與地面間的靜摩擦和滑動摩擦(ABS就是基于這一原則來保證提高制動性能的)。在地面濕滑的時候尤其明顯。而在drift時,后輪是突破抓地力極限的,此時可能比后輪鎖死好一些,但是整個后輪不論在哪個方向所能提供的抓地力都會比咬地時的側向摩擦力低。因此drift時雖然前輪仍然咬地,四個車輪所能提供的側向摩擦力總合必然低于咬地時,也就是上式中F值減小,因此過彎速度極限v必然也減校。所以雖然心有不甘,我還是只能認為drift會比咬地慢一些。
  但是還有一種特殊情況,當后輪處于抓地力極限處的時候,可能也有輕微的oversteer,但是卻沒有突破抓地力極限,此時雖然方向盤要中立甚至輕微反打,車輛仍然處于實際上“咬地”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應該就是極限了。
改裝車基礎知識
改裝車的內容主要包括底盤改裝,動力改裝,外形改裝和內飾改裝(按照改裝的地位的高低排列).

  
先說底盤改裝!底盤的改裝包括懸掛,避震,變速箱,剎車,輪胎,輪圈等.原裝車的懸掛一般較軟,是為了照顧乘坐的舒適性.但是過軟的懸掛會令車身在激烈過彎時側傾過多,車身不穩(wěn),直接削弱車輛的攻彎能力,嚴重的會使車輛失控!因此改裝底盤必須強化懸掛和避震!因此專業(yè)的賽車改裝都會選擇硬度極高的避震,以此來增加賽車過彎的極限.對于民用車而言,太硬的避震又會使車子顛簸不已,無法當做日常使用.所以現在的避震改裝廠都會推出一些既照顧舒適性又能提供適當彎路能力的避震來占領民用車改裝市場.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愛駒操控能力太弱的話,不妨換裝四根改裝避震試試,保證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適應更大的馬力,變速箱也必須強化!一般就是調條齒輪比,改改離合器等等,為了提高車子在現有馬力下的中短途沖刺力,通常是用增大尾牙(也就是驅動橋殼內的錐形齒輪)增大終傳比的方法來實現.為什么改裝剎車還用問嗎?!大馬力當然需要高性能的制動系統!大直徑的制動盤,高溫度的剎車皮,還有多活塞的制動卡鉗都是改裝剎車的必備品!改裝輪胎的原因很簡單,現在的汽車制造公司為了壓低成本,原裝的輪胎并非可以完全匹配車子的性能.為了獲得更好的抓地力,更高的乘坐質量,更優(yōu)良的操控能力,換裝四條高性能的輪胎勢在必行!至于輪圈的改裝也不難明白,鋼圈的重量分布并不合理,而且極容易變形.為了減輕懸掛和傳動軸的負荷,換裝輕量化的輪圈也是底盤的發(fā)燒改裝項目之一!再者,原裝的輪圈大都十分難看,難道你不想為愛車選配一套漂亮,性能的輪圈嗎?

  
先改底盤再改動力,這是必然的順序!否則動力過大而底盤極限不夠會動力無法全部施展,極容易造成嚴重的駕駛事故.好了,既然已經改完了底盤就來看看動力部分的改裝!

  
一部車的引擎大致可分為自然吸氣引擎(也就是常說的NA引擎)和非自然吸氣引擎.改裝NA引擎需要高超的改裝技巧,因為生產商幾乎把他們生產的NA引擎發(fā)揮到了極限!所以留給車主的改裝項目非常少而且一般效果不大.比如說研磨汽缸,改薄汽缸墊調高壓縮比,換裝適合NA引擎的升級火花塞,高壓火線,換裝合金輕量化曲軸,活塞,飛輪,排氣管,改寫行車電腦ECU等.NA引擎的改裝項目一般工程較大而且投資較高,所以玩車族很少有人會花工夫去改裝NA引擎.不過在NA引擎方面最出色的F1,區(qū)區(qū)3升的排量卻能榨出800ps的輸出!著實令人驚嘆!!民用跑車的NA代表是歐洲的幾大跑車廠和日本的HONDA.

  
非自然吸氣引擎一般指增壓引擎,包括TURBO CHARGER(渦輪增壓)和SUPER CHARGER(機械增壓).因為不論是TURBO CHARGER還是SUPER CHARGER都改變了引擎的吸氣方式.相對于TURBO,機械增壓的增壓能力實在有限,很難達到TURBO那種爆炸式的動力飛躍.但是機械增壓的優(yōu)勢在于他能在較低轉速時就能進入最佳工作狀態(tài),有NA引擎那收發(fā)自如的駕駛風味.適合對動力要求不高的改裝車主使用.改裝TURBO是提高引擎動力的最簡單,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高壓TURBO配合大型中冷器使用可以把原裝引擎的動力提高80%-140%!!!!一般的低壓TURBO也能提高20%-40%.遺憾的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連TURBO也不例外.高壓TURBO雖然能帶給你大馬力加速的快感,但是高壓TURBO使引擎的工作環(huán)境急劇惡化,在高溫高轉的環(huán)境中如何維持引擎的壽命也是TURBO改裝的重要課題!改厚汽缸墊減低壓縮比是必須去做的.不過大家不必過分擔心,日本許多優(yōu)秀的TURBO引擎在設計之時已經考慮到壽命問題了,所以日本跑車的TURBO引擎大多可以改的比較瘋狂,讓你放心去改放心去飆!其實改裝高壓TURBO還有一樣東西必備,就是泄壓閥!為了保護引擎不超出極限,泄壓閥可以放點過多的進氣,維持TURBO的正常轉速.哦,差點忘了~~為了滿足TURBO引擎的巨大的吸氣量和排放,使之能達到最完美的工作狀態(tài),改裝進排氣系統也是必修課!什么換裝冬菇頭,高流量風隔,改裝排氣管頭段,中段,尾段啦,極端一點的就是拆了中段裝賽車的N組排氣管,不過這就屬于非法改裝了,不宜提倡!TURBO改裝還包括一些車內的改裝,加裝TURBO TIMER(熄火延時器),壓力表等都是必要的.

  
在這里特別提出一點就是NOS氮氣增壓.這是本人也是許多專業(yè)車迷極力反對的一種增壓方式!用NOS去飆車實在是沒有意思.因為NOS必須在引擎達到轉速極限而又在直路不用減速的情況下才能介入工作,這種飆車與華麗彎路技巧正好背道而馳!所以本人強烈反對!!!!!

  
外觀的改裝無非是大包圍,燈眉啦,輪眉等等.也許大家不明白為什么跑車的大包都做的夸張無比?那并不是為了嘩眾取寵或是純粹減小重量.那是確確實實能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改裝!跑車的大包能在高速時把車身牢牢的貼在地面,不至于被狂風吹得晃來晃去從而誘發(fā)嚴重的事故!大包能讓車輛在高速時有極好的操控性和安全性!許多人不改大包和避震就去高速公路上飆到200KM/H以上實際是一種自殺行為!普通的原裝車在那種速度下沒有任何安全性可言!這也是為什么日本車限速180KM/H的原因!


內飾的改裝包括方向盤,排擋桿,座椅,音響,天窗等等等等的改裝!有人喜歡舒適一點的內飾,而有人喜歡賽車味濃一點的內飾.總之,內飾改裝因人而異,只要自己喜歡就不必在乎別人說什么!

  
改裝汽車在發(fā)達國家是非常流行的一件事.你也許買不起FERRARI,PORSCHE.但一部二,三萬美金的日本,歐洲小跑車你應該買的起.而把這些車改裝的比FERRARI還FERRARI,比PORSCHE還PORSCHE需要的費用遠比買一部FERRARI要便宜的多!而且你的改裝車絕對是獨一無二的!看看東京改裝車展上那些漂亮而瘋狂的改裝車,看看日本眾多跑車打造出來的超級改裝車實在是很難讓人不心動!對你的座駕不滿意嗎?快來改裝,改一部屬于自己的個性座駕!!!!!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廣告服務|投稿指南|版權聲明|隱私聲明|友情鏈接|網站導航
北京途寧網絡 版權所有© 2011-2021 京ICP備12025735號-24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0663號

GMT+8, 2025-10-11 13:37 , Processed in 0.029494 second(s), 27 queries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