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9除了傳說中400hp V8發(fā)動機的M5享有盛名,絕大多數(shù)E39總是隱身在都會的車陣當中,而這些四門大型房車的憨厚形象總讓人無法與BMW的明快個性相呼應!不過今天這幾輛E39可不一樣,除了有傲視群雄的強化M5坐鎮(zhèn),每一輛到場的六缸車款不是擴缸就是機械增壓,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
車長4784mm 車寬1515mm 車高1437mm 軸距2830mm 車重1795±50kg |
 |
車長4784mm 車寬1515mm 車高1437mm 軸距2830mm 車重1795±50kg |
 |
車長4784mm 車寬1515mm 車高1437mm 軸距2830mm 車重1795±50kg |
BMW的發(fā)動機族譜看起來復雜,其實很容易搞懂,特別是當范圍縮小至E39時,就只剩六缸、八缸兩大類,而其中六缸發(fā)動機的部分,又因為和3系列有相當大的互通性(Z4、E38也有部分通用),因此若能搞懂BMW的六缸發(fā)動機,就等于搞懂一半以上的BMW發(fā)動機了。而在這些發(fā)動機中又再分為「新型M54」和「舊型M52」兩大類。
2000年問世的M54發(fā)動機,采用輕量化合金本體,全TU(可變)系列皆具備Double VANOS與電子節(jié)氣門,而1995~1998年榮獲世界十大銘機的M52(鑄鐵本體),則是到了1999年后才由Single VANOS進化為Double VANOS。在此之前,前期的M52使用的是具有油門線的半電子式節(jié)氣門。
以促進發(fā)動機效能來看,BMW發(fā)動機從單可變氣門正時的M52TU,進化到雙可變M54TU,不但大幅提升了全轉速域的動力表現(xiàn)(特別是扭力),更改善了油耗、廢氣排放量。不過從增壓發(fā)動機的改裝角度來看,M52的鑄鐵本體比M54的鋁合金本體具備更強的抗壓力與耐熱性,是壓榨大馬力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撇開節(jié)氣門型式、可變氣門等周邊零件不看,M52和M54的本體外形、規(guī)格幾乎完全一樣,而且凸輪軸、活塞、連桿、曲軸也是通用的。也就是說,不僅2.2L的M54可以換裝成3.0L的M54,連原廠最大規(guī)格僅到2.8L的M52,也可流用M54肚內(nèi)品成為一顆3.0L的M52。換個角度來看,想把M54B30改高增壓的人,也可換上M52的鑄鐵缸體來增加承受力。
VANOS是一個由DME發(fā)動機管理系統(tǒng),借著液壓與機械控制凸輪軸控制模組。VANOS系統(tǒng)根據(jù)一個可分離調(diào)整的機制,來修改「進氣凸輪軸」的相對位置。這個裝置的作用在于協(xié)調(diào)進氣凸輪軸、發(fā)動機轉速及油門深淺的三者互動。低轉速時,進氣氣門會較晚開啟,以減少能量虛耗,使輸出更線性。而到了適當轉速后,進氣氣門會提早打開,促進扭力并允許燃燒室內(nèi)的廢氣再流通,減少燃料消耗與廢氣排放,來到高轉速時,進氣氣門將再次被延遲,好讓動力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Double VANOS則是再增加了「排氣凸輪軸」的可變機制,使進排氣的凸輪位置從固定機制演進成可連續(xù)易變式。1996年Double VANOS首次在E36 M3所搭載的S50B32發(fā)動機上出現(xiàn)。1998年9月,BMW便把同樣的功能增加到M52TU系列上,并于1999年全面升級M52TU為Double VANOS。知道了這些游戲規(guī)則后,以后當你再看到車尾銘牌寫著520、523、525、528、530之后,就不會被這些數(shù)字搞得頭暈腦脹。筆者特別整理出下列明細表,只有把這段明細表背熟,下次有人跟你說他的車是2003年的528i時,記得「噗ㄘ」聲不要太明顯喔!
BMW E39 直六24V發(fā)動機一覽表
車型 | 發(fā)動機型式 | 排氣量(cc) | 缸徑?jīng)_程(mm) | 壓縮比 | 馬力(hp/rpm) | 扭力(kgm/rpm) | 0~100km/h | 出廠年分 |
520i | M52B20 | 1991 | 80×66 | 11.0:1 | 150/5900 | 19.38/3500 | 10.2秒MT | '96–'00 |
520i | M54B22 | 2171 | 80×72 | 10.7:1 | 170/6250 | 21.42/3500 | 9.1秒MT | '00–'03 |
523i | M52B25 | 2496 | 84×75 | 10.5:1 | 170/5500 | 25.02/3500 | 8.5秒MT | '95–'00 |
525i | M54B25 | 2494 | 84×75 | 10.5:1 | 192/6000 | 25.02/3500 | 8.1秒MT | '00–'03 |
528i | M52B28 | 2793 | 84×84 | 10.2:1 | 193/5500 | 28.56/3500 | 7.5秒MT | '95–'00 |
530i | M54B30 | 2979 | 84×89.6 | 10.2:1 | 231/5900 | 30.6/3500 | 6.6秒MT | '00–'03 |
本次兩位改裝ESS機械增壓的車主,都不約而同的購買了搭載M54TU發(fā)動機的520和530,不過這真的純屬巧合,ESS增壓器一樣適用于M52系列發(fā)動機,增壓器本身并不影響可變氣門正時系統(tǒng)VANOS或Double VANOS的運作。
正如前文所述,拜進排氣氣門正時皆可變的Double VANOS和排氣量小漲200c.c.所賜,搭載M54B22發(fā)動機的后期520i,輸出功率也較前期發(fā)動機小幅成長20hp/2.04kgm。而這輛銀色520i就在這樣的基礎上,加裝了葉片式增壓器中仍十分搶手的ESS Supercharge,這組ESS最初階的VT1套件,原廠并無搭配中央冷卻器,也沒有配置進氣泄壓閥,原套件的最大增壓值僅能到0.7bar;不過改裝店家為了滿足車主更高一層的動力渴望,特別將原廠水箱風扇升級成高轉速型的電子風扇,外掛17排機油冷卻器,并流用530i原廠噴油嘴來應付Pully縮小后,0.8bar所增加的發(fā)動機負荷。
截至目前為止,該車動力系統(tǒng)除了Supersprint頭段和手工中尾段之外,無再做更改,僅換上一組大五速手動擋和3.46后差速器,便有0~100km/h 7.6秒和100~200km/h 19.8秒的加速紀錄,已大幅領先原廠530i的加速表現(xiàn)。
 |
向ESS訂購的Carbon鳥仔蓋,使發(fā)動機室內(nèi)的性能味更加明顯。 |
而這輛銀色520i,不僅在動力上朝M-Power看齊,外觀方面更直接以M5為追隨對象,空力套件部分:前后保桿、后照鏡,皆流用M5原廠物品,外加AC碳纖維前下定風翼、Kaiser側裙和「卡夢制鯊魚腮」將基本的運動方格勾勒出來,最后再砸重本手工訂做四出排氣尾管和19寸兩片式Autoart輪轂,確立這輛機械增壓改裝車的自信與驕傲。
 |
手工四出尾管與M5后保桿相得益彰。 |
 |
剎車升級的配套模式有好幾種,該車主選擇了前四后四的卡鉗分配。 |
 |
M5原廠前保桿還不夠帥氣嗎?沒關系,AC Schnitzer的Carbon前下巴為你再添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