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介紹了改裝輪胎的基本知識,本期我們將講解輪轂改裝理論及輪胎標示的認識,兩文結(jié)合,您就可以放心大膽地試試這種最簡單直接而效果又明顯的改裝了。 輪轂從材料來分主要有鋼制輪轂和 鋁合金輪轂(Alloy wheel),另外日本還有外觀新穎的塑料制輪轂,不過還未普及,目前暫時只用于微型車。在改裝市場里最流行的輪轂當然是鋁合金輪轂,以往滲鎂技術(shù)還未普遍的時候,有些輪轂強調(diào)是鎂合金制造,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用再強調(diào)了,因為大多數(shù)的改裝輪轂都己加滲了鎂元素,而且由于采用了鍛冶技術(shù)(Forging) ,現(xiàn)在高檔的鎂鋁合金輪轂比純鎂合金輪轂更輕而硬。鎂鋁合金輪轂除了美觀之外,另一個主要優(yōu)點就是重量輕。輕輪轂的旋轉(zhuǎn)慣性較鋼制重輪轂小得多,所以裝上合金輪轂可令汽車的加速、剎車、轉(zhuǎn)彎都更加靈敏,就像我們脫去笨重的皮鞋改穿充氣的超輕跑步鞋去跑步一樣,輕的輪轂會讓發(fā)動機提速更爽,所以有車輪減輕1公斤相當于車身減輕5公斤的這種說法,這可一點也不夸張。除了在平坦公路上的性能表現(xiàn)外,輕的輪轂還可讓顛簸路面上車的舒適性提高,因為車身的平穩(wěn)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簧載質(zhì)量(Sprung weight-即指車身)與非簧載質(zhì)量(Unsprung weight -即指車輪和搖臂等)的比值,簧載質(zhì)量與非簧載質(zhì)量的比值相差越大,乘坐越舒適。而且,由于車重對于車的平地加速、剎車、轉(zhuǎn)彎性能都有負面影響,所以車身在減重之余,非簧載質(zhì)量總是越輕越好。此外,鎂鋁合金輪轂還有散熱好的優(yōu)點,一方面是因為鎂鋁合金這種材料吸熱和散熱都容易,可把剎車盤傳過來的熱量吸收,再散發(fā)在空氣中,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合金的強度大,輪輻比較窄,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間用以通風并容納大型的剎車鉗和剎車碟。 輪轂制造方式 合金輪轂從制造方式來分,主要分為鑄造(Casting)和鍛造(Forged)兩大類,鑄造又分為重力鑄造(Gravity Casting)和低壓鑄造(Low Pressure Casting)兩種。重力鑄造是把液態(tài)的合金倒進鑄模里冷卻成型,由于制造過程簡單,鑄模耐用,成為成本最低的制造方式。低壓制造是用不大的壓力把液態(tài)合金壓進鑄模里,令分子的分布平均,少砂孔,造型可以更復雜和精致。鍛造的輪轂是利用幾千噸的壓力把一塊合金壓成輪轂的外形,生產(chǎn)成本比起鑄造的要高。因為高壓的緣故,合金分子之間的間隙縮小,相互作用力大,所以整個輪轂只需較少的材料就能達到足夠的剛度,整體重量就更輕。近年在亞洲由于幾間輪轂廠的大力推廣和贊助賽車運動,令很多人認為鍛造的輪轂比鑄造的輪轂更好,但實際上鍛造和鑄造的輪轂在性能上各有優(yōu)勝之處。鍛造的輪轂雖然剛度大,卻有脆的缺點,在受到猛烈的撞擊后容易完全斷開,而鑄造的輪轂受到撞擊后會彎曲,不易斷裂。如果在高速公路上碰到一塊磚頭的話,彎曲車輪的可控性相對大一點,可以讓車比較安全地停下。由于歐洲人更注重安全性,因此歐洲車更多采用鑄造輪轂。又因鑄造輪轂的剛度較小,歐洲普遍采用“熱處理”(Heat Treatment)工藝對輪轂進行加強,即把鑄造出來的輪轂加熱和快速冷卻,反復幾次,讓輪轂變得剛度更強而且富有彈性。世界拉力賽(WRC)中就有很多賽車選用這種工藝制造的鑄造輪轂。輪轂從結(jié)構(gòu)上來看可分為一件和多件的結(jié)構(gòu)。多件的輪轂即外框和輪輻分開制造,再用螺絲固定,它們是目前國內(nèi)能夠購買到的改裝輪轂之一。它的出現(xiàn)其實是由于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落后制造工藝所致,其好處是一方面制造容易,因為外框可用鋼片卷成;另一方面方便維修和多型號互換,比如同一型號的輪輻可配寬窄不同的外框,令生產(chǎn)成本進一步降低。到了現(xiàn)在,多件的輪轂因為零件數(shù)多,生產(chǎn)工序多,而且外表看起來有精密、高貴的感覺,所以價格比一件式的輪轂還要貴得多,但多件的輪轂通常更重,而且剛度比不上鍛造輪轂。選擇哪種輪轂就要視乎你的個人喜好和考慮因素了。 至于如何分辨輪轂的制造方式,其實大部分品牌都有鑄造和鍛造的產(chǎn)品,有些輪轂上用forge、cast、heat treat之類的字眼注明生產(chǎn)工藝,若沒有標注,那么就在店內(nèi)多拿幾款相同尺寸的輪轂,用手感覺它們的重量,輕的是鍛造輪轂,重的就是鑄造輪轂。若用家非常注重高性能或者覺得車本身的馬力太弱,那么可選用鍛造的輪轂,若車更大程度上是一部運輸工具,那么選鑄造輪轂比較適合。 輪轂選購注意事項 在輪轂改裝的整體尺寸方面有Plus One、Plus Two的說法,意思即是在原廠輪轂基礎(chǔ)上把輪轂直徑和寬度同時加大1英寸或同時加大2英寸,比如原廠使用14×6英寸的輪轂配205/70 R14輪胎,Plus One即是用15×7英寸的輪轂,配上215/60 R15的輪胎,就能達到既加寬輪胎又保持車輪直徑不變的目的。同理,Plus Two即是用16×8英寸的輪轂配225/50 R16的輪胎。 這里有一個計算公式給大家參照:輪胎直徑 = 輪胎寬度×扁平率×2 + 輪胎內(nèi)徑(也即是輪轂直徑)。無論Plus One還是Plus Two,只要保證輪胎直徑變化不大,都是可以接受的,當然你計算出來的輪胎尺寸最好是市面常見的,比較方便購買啦!輪轂的另外一個尺寸參數(shù)是Off-Set。如果輪轂安裝底面和輪轂中線在同一個平面,Off-Set就是零;如果輪轂底面偏向外側(cè),Off-Set就是正值;偏向內(nèi)側(cè)則時則為負值。不同車的原廠Off-Set可能不同,這是廠家設(shè)計汽車時決定的,比如越野車通常用接近零的Off-Set值(甚至是負值),轎車則通常都是正Off-Set的。改裝時,選用較小Off-Set的輪轂可讓車輪向外移,使車看起來更威猛,比如Off-Set 45改成35,車輪就向外移動10毫米(若把35改成45則車輪內(nèi)移10毫米)。相應地,如果把越野車的Off-Set 0改成-20則車輪會外移20毫米。但是,當你考慮換輪轂更改Off-Set前,必須清楚這會給車的性能帶來三方面的影響:一是車輪向外移之后,由于杠桿比的改變,懸掛就會顯得軟了;二是車的轉(zhuǎn)向特性會發(fā)生變化,增大了前輪輪距,會增加轉(zhuǎn)向不足的特性;三是更改輪距可能造成輪胎偏磨、方向盤沉重、甚至方向顫抖的情況。Off-Set值的大小跟能否容納大剎車鉗并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Off-Set值相同但輪輻形狀不同的兩個輪轂,可能有一個能容納大剎車鉗而另一個不能。購買輪轂時最好還是把車帶過去試裝,不要只看數(shù)字跟舊輪轂相同就買回去,退換都是很麻煩的事情。PCD值通常寫成4×100 或5×114.3等,表示螺絲孔連成的圓圈直徑為100毫米或114.3毫米、上四顆或五顆螺絲。這不需要擔心,只要買輪轂時把車開過去試裝,能裝進去就一定不會錯。 最后要談的是輪轂的大小問題,一般來說較寬的輪胎/輪轂組合可以給車子帶來更好的操控性,但直徑較大的輪胎/輪轂組合卻沒有什么好處,反而會增加車子的非簧載質(zhì)量。在賽車運動中選用大輪轂的好處是可以配置較大的剎車卡鉗和巨型剎車碟,以提升散熱效率和剎車效能,但如果您的剎車碟只有10英寸不到,而且又不打算選用一款外露剎車系統(tǒng)的輪轂的話,我建議您選購輪轂時最多Plus One就可以了,因為Plus Two以上的大輪轂會令你自曝其短(看到難看的原廠剎車卡鉗和碟)。 閱讀輪胎的標注 子午線輪胎(Radial tyre)的規(guī)格包括寬度、扁平率(Aspect ratio)、內(nèi)徑和速度極限符號。比如標注為P195/65 R15(91V)的輪胎(這里僅介紹最常見的輪胎標注方式),P表示這輪胎用于一般的載人汽車,寬度是195毫米,扁平率65%,是子午線輪胎(用R表示),輪胎內(nèi)徑是15英寸,每條輪胎最大承載615公斤(用91表示),最高時速是240公里/小時(用V表示)。有些輪胎的標注沒有斜杠,則寬度是以英寸表示的。非子午線輪胎以B或D代替R字。輪胎裝上標準尺寸的輪轂并充氣后,胎壁高度與輪胎寬度的比值稱為扁平率。扁平率對輪胎的性能有很大影響:扁平率較大的輪胎在顛簸的路面上有較好的舒適性;而扁平率較小的輪胎與路面有較大的接觸面積,具有較大的胎壁剛度,因此在硬質(zhì)路面上有更好的抓地力和敏銳的反應,但舒適性較低。換用不同扁平率的輪胎時,要注意保持輪胎直徑不變,輪胎直徑可以利用胎壁上的尺寸標注計算出來,公式是:輪胎直徑 = 輪胎寬度×扁平率×2 + 輪胎內(nèi)徑。比如尺寸為205/70 R14的輪胎,輪胎寬度是205毫米(8英寸),扁平率是70%,輪胎內(nèi)徑是14英寸(356毫米),所以輪胎總直徑 = 205×0.7×2 + 356 =643毫米(25.2 英寸)。選購輪胎時還應留意其它標注。若輪胎標注有M&S或M+S,表示適用于泥地和雪地(Mud & Snow),通常在冬天下雪的地方使用。TUBELESS表示無內(nèi)胎(俗話叫真空胎),TREADWEAR則是表示磨損壽命,數(shù)值越大表示輪胎越耐磨。除非因為特別原因,否則同一輛車的所有輪胎應該是相同尺寸、同類花紋、相同速度極限、磨損程度相近的。假如需要混用,要遵守以下原則:一、在同一條輪軸兩側(cè)一定要裝相同型號、磨損程度相近的輪胎;二、不要選用速度極限和載重指標低于原車標配的輪胎,所有輪胎的速度極限必須相同;三、如果子午線輪胎和其它輪胎混用,子午線輪胎裝在后軸;四、如果不同寬度的輪胎混用,較寬的輪胎裝在后軸;五、高性能跑車如果換裝M&S的輪胎,則一定要四條輪胎同時換。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大家可能會在賽車場上看到一些專業(yè)比賽用輪胎,它們所用的標注和民用車不同,比賽用胎的標注用直徑數(shù)字代替了扁平率,因此標注由常用的200/50/15變?yōu)?00/580/15或20/58/15 (mm和cm的分別)。這主要是方便賽車隊知道胎的直徑來調(diào)節(jié)輪胎/變速箱/終傳率的綜合比例,以便賽車的馬力能在不同長短的賽道上均能全力發(fā)揮。 聲明: 本文系搜集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及所發(fā)網(wǎng)站所有,如果本站(玩改車)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及時告知,本站會即刻處理. |
GMT+8, 2025-9-17 10:26 , Processed in 0.034336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