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傾桿是抑制車體在轉彎時產生側傾的重要部件,防傾桿的兩頭與懸掛搖壁向連,當車體發(fā)生側傾時防傾桿會順勢產生扭動,同時產生相反方向的回饋力使車體的側傾得到控制,因此防傾桿實際上就是一根軸向扭動的桿狀彈簧。 防傾桿又稱為橫向穩(wěn)定桿。在很多人的眼里,防傾桿只是一根不起眼的鐵桿,其實它對汽車的操控性有不小的影響。一般的量產車都會裝上防傾桿,目的是用來達成操控與舒適的妥協(xié)。防傾桿通常固定在左右懸架的下臂。汽車過彎時由于離心力作用而造成車身的側傾,導致彎內輪和彎外輪的懸架位伸和壓縮,使防傾桿的桿身扭轉,防傾桿就是利用桿身被扭轉而產生的反彈力來抑制車身的側傾的。 懸掛系統(tǒng)的正常工作除了需要有好的彈簧和減震器以外還需要好的防傾桿輔助才行,因為彈簧和減震器只負責控制一只車輪,而前、后防傾桿卻負責協(xié)調整個懸掛系統(tǒng)。所以防傾桿雖然從外觀上看只是兩條鋼梁,但其作用卻不容小視。高性能防傾桿就是為了配合減震器、彈簧應運而生的,一般高性能防傾桿都是經過冷鍛的彈力合金鋼線材彎制而成,還需要經過特殊的硬化處理。為了獲得更穩(wěn)定的控制車體側傾能力,高性能防傾桿直徑會大于原廠一定水平,可按不同的直徑配合不同設計特性的減震器及彈簧,以獲得完美的懸掛系統(tǒng)性能表現(xiàn)。 如果汽車左右輪分別通過不同路面凸起或坑洞時,也就是左右兩輪的水平高度不相同時,會使防傾桿扭轉而產生防傾阻力抑制車身側傾。也就是說當左右兩邊的懸架上下同小動作時防傾桿就不會發(fā)生作用,只有在左右兩邊懸架因為路面起伏或轉向過彎造成的不同步動作時防傾桿才產生作用。防傾桿只有在起作用時才會使懸架變硬,不像硬的彈簧會全面的使懸架變硬。 如果要完全靠彈簧來減少車身的側傾那可能需要非常硬的彈簧,更要用阻尼系數(shù)很高的減振器來抑制彈簧的彈跳,這樣我們就必須要承受很硬的彈簧和減振器所造成的諸如行駛舒適性變差、行經不平路面時循跡性不良的后遺癥。但是如果配合適當?shù)姆纼A桿不但可以減少側傾,更不必犧牲就在的舒適性和循跡性。因此,防傾桿和彈簧的合理搭配是達到行駛舒適性的操勞過度控性“雙贏”的可行方法。 所以,防傾桿和彈簧所提供的防傾阻力是相輔相成的,而且防傾阻力是成對發(fā)生的,也就是說車頭的防傾阻力是和車尾防傾阻力伴隨發(fā)生,但是由于車身配重比例以及其他外力的作用會使得前后的防傾阻力并不平衡,這樣便會直接影響車身重量的轉移和操控的平衡。 假如后輪的防傾阻力太大會造成轉向的過度,反之如果前輪的防傾阻力太大會造成轉向不足。為了改善操控,不僅可利用防傾桿來抵制車身側傾,還可以用來控制車身傾阻力的前后分配比例。防傾桿的功能就是保持車身的良好平衡和限制過彎時的車身側傾以改善輪胎的貼地性。過彎時內輪的懸架伸長而彎外輪的懸架被壓縮,這時防傾桿就會產生扭轉而抵制這種情況的發(fā)生程度。它會對彎外輪的懸架施一個向下的壓的力量,而對彎內輪的懸架施一個抬起的力量,實現(xiàn)車身的的控制。 一些比較全面的產品還會配有以高強度軸承連接的可調節(jié)車輪束角調節(jié)器,可對前后懸掛組件進行獨立的調節(jié),使懸掛系統(tǒng)能夠得到更細致的調節(jié),以滿足不同駕駛者對駕駛風格的不同需要。 防傾桿的軟硬度是由制作的材質、桿身、桿徑、桿臂的長度以及桿臂與桿身所成的角度決定的。桿身越長防傾桿就越軟,但桿臂和桿臂的長度卻是容易調整的。一般來說防傾桿的材質大同小異,所以要改變防傾桿的軟硬度都是通過改變桿徑來實現(xiàn)。 另外,根據杠桿原理,改變懸架與防傾桿臂的連接點就可改變桿臂的力矩,可調式防傾桿就是從這里著手的。 此外,把固定防傾桿的橡皮墊換成硬的材質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實際測試中,使用一支直徑20mm的防傾桿配上硬質的襯墊和使用直徑25mm的防傾桿配上橡皮襯墊具有相同的效果。要計算所需防傾桿軟硬度是很復雜的,不但要考慮自身的軟硬度更要考慮與彈簧的搭配情況,因此要升級和調校好一套優(yōu)秀的防傾桿系統(tǒng),只有不斷地做彎道的測試。 |